爐溫測試儀在食品行業(yè)的應用
2020-03-12 10:18:55 瀏覽量:1216
烘焙,又稱為烘烤、焙烤,是指在物料燃點之下通過干熱的方式使物料脫水變干變硬的過程。烘焙是面包、蛋糕類產(chǎn)品制作不可缺少的步驟,通過烘焙后淀粉產(chǎn)生糊化、蛋白質變性等一系列化學變化后,面包、蛋糕達到熟化的目的。也能使食物的口感發(fā)生變化。
面包烘烤一般包括下面三個階段:
1)第一階段:面火120--160℃,底火180--220℃;實際溫度達到設定溫度后,面包入爐。維持時間約2—15分鐘。
注意:小面包溫度高,時間短;大面包溫度低,時間長;
作用:面包增大體積,主要是讓其長高。
2)第二階段:提高面火至180--220℃、底火200--250℃,維持到面火達到要求時,約5—10分鐘。
作用:使面包形成硬的面包殼,并使面包定型。
3)第三階段:面火維持在180-220℃、底火調低到180℃,維持至面包均勻上色,約需5-10分鐘。
作用:使面包形成均勻的焦黃色或金黃色。
面包在烘烤過程中內部的變化
1)面包坯溫度、水份變化及內部結構的形成
面包坯處在烤爐中后,同時接收熱量的來源或方式有:加熱管的熱輻射、烤盤的熱傳導、爐內熱空氣對流傳熱。
A.烘烤初期
a.表皮的形成
剛入爐的生坯,表面溫度為30℃左右,首先遇到熱空氣。熱空氣中水份會被冷坯冷凝成水珠并附著在其表面。但這是在極短的時間內發(fā)生的,很快水珠會汽化,且面包表面溫度迅速上升到高于100℃,這樣表面會干燥,并形成白色的薄表皮。
b.面包皮(殼)的形成
同時,熱量往內部傳導,內層溫度也在上升,短時間內表皮下的溫度接近100℃,形成外高內低的溫度梯度分布。這樣熱量的傳遞方向(推動力)是由外向內的。
而面包中水份的分布剛好相反,是外低內高的水份梯度分布。這樣水份是由內向外補充,并在表皮下形成蒸發(fā)層(因溫度接近100℃)。
但由于烘烤進行中,內部溫度會不斷上升,當達到淀粉的糊化溫度時(高于50℃),水份會被淀粉結合,這樣內部向外補充的水份會越來越少,蒸發(fā)層水份會減少,溫度會超過100℃,然后面包外皮干燥成一層無水的面包殼(產(chǎn)品吸潮回軟后稱為面包皮)。
A.烘烤后期
a.面包囊形成
烘烤繼續(xù),熱量不斷向內傳遞。由于面包皮的阻擋作用,以及內部淀糊化,往外擴散的水份有限,但溫度會不斷升高,最終接近100℃,這樣蛋白質也會變性。淀粉糊化和蛋白質變性后,面包殼下面部分形成面包囊,這部分實際上也熟化了。
b.面包囊心的形成
面包幾何中心部分在烘烤過程中得到的熱量最少,升溫速度最慢。由于中心溫度與面包皮溫度相差太大,處在中間位置的面包囊部位的水份既向外擴散,也向內部分滲透冷凝。當面包囊形成時,面包中心水份比以前高出2%,溫度最終一般會上升到90—98℃。并形成面包囊心。
2)烘烤過程面包內部微生物學變化及發(fā)生的生化反應
A.微生物學變化
a.酵母的活性變化
生坯入爐后,內部各部位溫度均會上升,但升溫幅度不同。不管如何,面包各部位的溫度均會超過50℃。低于50℃時,酵母有個旺盛產(chǎn)氣的過程,然后,隨著溫度的上升,酵母活性降低,直到死亡。這個過程約為5分鐘。但對面包體積和形狀仍有影響。
b.酸性微生物活性變化
主要為乳酸菌。一般各部位溫度超過60℃時,全部死亡。如果囊心溫度尚未過到要求就出爐,有時能檢出活菌。
B.生化反應
a.淀粉酶:α-淀粉酶于97℃、β-淀粉酶于82℃鈍化。此前它們一直在分解淀粉。
b.蛋白酶:在80--85℃鈍化,此前多少會分解蛋白質。
c.淀粉糊化
淀粉糊化分解成糊精和麥芽糖。糊精結合大量水,是形成淀粉凝膠并構成面包松軟口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d面筋蛋白變性:60-70℃變性凝固,釋放部分結合水,形成面包蜂窩或海綿狀組織。這種鋼化作用是面包具有確定形狀的主要原因。如圖所示。
e成色反應
美拉德反應:大于是150℃時面包組分中蛋白質、氨基酸等與糖、醛類物質發(fā)生的羰氨反應。形成由灰至金黃的顏色。
焦糖反應:糖類在高于180后形成焦糖色。
酶促裼變:在40-60℃時多酚氧化酶催化的酚類物質的反應,形成裼色,這是次要的成色反應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節(jié)選自百度百科
看似簡單的烘焙工藝,實則受到了很多溫度的影響,細節(jié)決定了食品的口感。